会 员 登 陆
会员号:
密 码:
 
会员申请
  忘记密码?
   

 

2006全国现代纺织技术进步研讨会召开

 

____上海科协的科技论坛之一,由全国纺织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委员会、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主办,全国新型纺纱技术协作网、全国喷气(水)织机技术协作网、全国染整新技术协作网联合承办的全国现代纺织技术进步研讨会,结合2006上海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于2006年7月3—5日在上海物贸大厦举办。会议主题是:把握形势、掌握主动,选择高端先进设备、应用高新技术开发高端产品,引领国内外二个市场。

____研讨会采取主题、专题报告相辉映,主、分会场相结合,场内、场外互动,供产销、产学研对口,产业链一条龙衔接的形式举行。与会代表不仅听到有关领导、专家对当前形势的剖析;国内外展商对展出最新装备的介绍及专家的评述;创新而富有成效的工艺、企业成功经验的介绍,而且还观摩了2006-2007春夏最新流行产品的展示并参观了2006上海国际纺机展览会。

____这次研讨会由来自全国十二个省市的250名代表参加,各地的纺织精英们汇聚在一起共同讨论我国纺织业的今天和明天。会议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杜双信先生致开幕词。他在讲话中精辟的分析了我国纺织发展的形势,指出了当前我国纺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告诫我们在科技和创新引领未来的时代、在我国传统纺织向现代纺织升华的过程中,我国纺织企业必须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作出努力。

____上海市科协傅勇先生代表科协向大会宣读了贺信。

____7月4日上午在主会场上,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俞建勇常务副院长作了题为“现代纺织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的报告。俞院长总结了当代纺织业的发展趋势,指出当代纺织业发生的质的变化,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代表们听了报告对现代纺织业有了比较完整的概念,现代纺织业范畴不仅包含了更广泛的原料,它是一门以建立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管理科学,它创立纺织企业前所未有的质量、创新和快速反应能力。

____太平洋机电集团李培忠总裁,系统的介绍了该集团不遗余力地以现代纺织技术进步作为贯穿整个纺机设计的主线,推行数字化纺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全面提升产品档次的经验。李总裁的报告,使代表们看到了当代纺机的发展方向。

____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吴雄英博士则从出口纺织品服装的准入要求,国内外检测标准的比较和产业加工链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了我国进入WTO以后纺织业必须采取的应对措施。

____下午,三个分会场从新型纺纱、高端织造、染整新化学品及新设备三个方面做了专业性更强的报告。三个分会场,人流滚滚,由于三个会场在同一楼面,代表们更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互动,开展专业技术间的讨论,其热烈场面十分感人。

____分会场请到了国内外著名纺织机械制造厂的专家,针对企业生产中的热点、难点和市场上的卖点作报告,并进行现场答疑。

____新型纺纱分会场由德国施来福公司和苏拉公司分别做Autocoro转杯纺新技术和BD系列转杯纺新技术新产品的报告。东华大学于修业教授、江阴华方新技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纺友机电有限公司的专家们作了当前最热门的关于提高紧密纺应用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报告。

____现代织造高新技术及装备专题研讨会分会场请了国外多尼尔机械(上海)有限公司作了高端的喷气织机及其产品开发的报告;乌斯特(上海)有限公司沈浩经理作的高速强力仪的现代测试技术的报告,得到代表们的一致好评。国内中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和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则分别做了“可6色自由选纬的国产宽幅喷气织机”、“高性价比的国产喷气织机与喷水织机”的报告,使代表们开拓了眼界,对织机提供了更宽的选择范围。

____在染整新化学品及新设备报告会分会场上,全国染整专家卢润秋、杨栋梁对染整行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方向探讨及活化双氧水漂白体系新技术的近况进行了论述,欧机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山的事业有限公司、上海东美,立明集团上海泽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中外公司都对最新的化学品及新设备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南通华一印染机械有限公司作了“国内外磨毛机发展概况”报告后,许多代表讯问了解情况,达到了交流和互动的目的。

____在会务组精心组织下,代表们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2006上海国际纺机展和游览了上海高度、上海深度和上海速度的三个游览点。

 

 

专业委员会成员
·棉纺专业委员会
·织造专业委员会
·染整专业委员会
·毛麻专业委员会
·丝绸专业委员会
·针织专业委员会
·家用纺织品纺专业委员会
·服装专业委员会
·化纤专业委员会
·非织造专业委员会
·纺机纺器专业委员会
·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
·能源空调环保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5 Shanghai Textile Engineering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