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专业 化纤专业 纺机纺器专业 能源环保专业
丝绸专业 服装专业 家用纺织专业 产业用纺织品专业
电子信息专业 针织专业 标准检测专业 首届在线学术论坛
首页
组织机构
学术交流
科学普及
咨询服务
会员之家
邮件系统
信息专栏
联系我们
 
  专业委员会页面导航
 
纺织专业 化纤专业
纺机纺器专业 能源环保专业
丝绸专业 服装专业
家用纺织专业 产业用纺织品专业
电子信息专业 针织
标准检测专业
  友情链接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东华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第三届“东纺明珠奖”纺织科技创新成就与优秀论文投稿踊跃
   自第三届“东纺明珠奖”纺织科技创新成就与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开始以来,学会得到了各方面的积极支持,除各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稿件外,个人的来稿也十分踊跃。截止到7月6日,学会共收到了科技创新成就被推荐者12名及推荐的优秀论文167篇(已剔除2篇重复申报)。

今年第三届 “东纺明珠奖” 新设立的科技创新成就奖,经过各专业委员会的审慎推介,有七个专业委员会上报了12名候选人员,他们是:王乐君(上海申安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工程师);闫均(上海第36棉纺针织服装厂厂长、高级工程师);蔡再生(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纺织化学工程系主任、教授);黄勤霞(上海题桥纺织染纱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张兴群(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副系主任、副教授);张佩华(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系主任、教授);周亚素(东华大学环境学院

副院长、教授);陈南梁(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中心主任、教授);王建萍(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师、教授、博导);朱毅峰(上海市服装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孙稚源(上海市纺织装饰用品科技研究所研发部主任、工程师);许云华(上海太平洋纺织机械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织造专业委员会此次共组稿32 篇,缪元吉教授早在6 月4 日就送上了第一批16 篇论文稿件,6 月21 日冒着酷暑将第二批论文稿件送到了学会,7 月2 日由王承轩主任、缪元吉教授等顶着烈日来到学会一起认真仔细审阅每一篇稿件,填写推荐意见。参评的论文有:白燕的《改装小样机试织玻纤网眼布》;丁颖、楼雪君、王黎明、沈勇、蔡再生合作的《麻织物免烫整理效果分析及工艺研究》;何文元、包伟国合作的《芳砜纶牵切纺纱工艺探讨》;黄时建、王天君合作的《等离子体处理对芳砜纶机织物阻燃性能的影

响》;刘晓霞、林兰天、王小丹、郑慧琴合作的《形状记忆组合织物的温度响应性和热防护性能研究》;刘晓霞、刘博宇、辛斌杰合作的《纺织品耐光/耐日晒色牢度测试技术的研究进展》;王黎明、沈勇、张惠芳、丁颖合作的《生物酶处理对竹材Lyocell 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吴湘济、倪洁诚、马施琼合作的《牛仔服面料的流行趋势及其设计研究》;辛斌杰、陈卓明、吴湘济、汪晓峰合作的《聚砜酰胺/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分析》;张惠、芳魏宁、沈勇、王黎明、白林翠合作的《等离子体在化学镀电磁屏蔽织

物粗化中的应用》;林兰天的《新型织造的新进展--当今国内外最新织造装备的技术点评》;陶强、张慧萍、晏雄合作的《改性棕榈纤维及其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徐鸿浩、杨旭东、俞金林、李洪娟、晏雄合作的《含不锈钢长丝抗电磁辐射精纺毛织物的服用性能研究》;于春兰、庄兴民、晏雄合作的《静电纺工艺参数的变化对聚酰胺6 纳米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杨仁新、张慧萍、晏雄合作的《凉爽型精纺毛织物的开发及冷感研究》;赵华国、晏雄合作的《芳砜纶纤维ZnO 抗紫外老化改性及其性能研究》;邵丹、杨以雄、史晓云合作的《快速反应机制下的服装企划模式和产品周期优化(--E 品牌产品设计开发流程优化案例研究)》;张向辉、李俊、王云仪合作的《服装开口部位对着装热舒适性的影响》;李敏、刘洁、、赵传超合作的《服装外贸企业员工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王革辉,姚莉萍合作的《合体裤的压力舒适性》;方方、王黎合作的《基于眼动追踪的青年群体内衣色彩心理认知习惯的研究》;李俊、李小辉、卢业虎、王云仪合作的《一种测评织物形变对其热防护性能影响的新方法》;李俊、郭晓芳,王云仪合作的《基于不同穿着方式的藏族服装额定温度预测》;陈益松、吴新侠的《双频光栅相位法应用于人体三维测

量》;王燕珍、王建萍、孙荪、李艳梅的《计算机辅助女西服参数化设计研究》;徐 军、陈益松的《用透湿杯法测量织物的湿阻》;李敏、张营利、杜在仙、唐晓中的《服装品牌折扣中心(outlets)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王革辉、王芳、赵涛的《纤维素酶处理对高支纯苎麻织物性能的影响》;张昭华、李俊、王云仪的《 衣下空气层的分布特征及其对着装人体热传递的影响》和《衣下空气层厚度对服装传热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杨澄的《我国服装加工企业体面劳动现状与认同度探析》和《服装供应商制造周期效

能改进研究》。

棉纺专业委员会的资深会员刘荣清也早在6 月初就将准备好的两篇论文《细纱机在线检测和电锭的发展与展望》、《倍捻机的演绎和选型》发送到学会,同时棉纺专委会还有程隆棣的《集聚纺纱线强力理论研究与实践》;孔彩珍的《环保低碳混纺产品的研发及应用价值》;殷庆永的《PPS/PSA 非织造过滤材料耐高温及滤腐蚀性的研究》;张伟敏的《RSB-D401 型单眼高速并条机性能和应用》等,共有6 篇论文投稿。

印染专业委员会选送交了32 篇论文,是钱咸芳、周佩君、蔡秀平、苏长智、韩祖彬、乔传亮的《棉及其混纺织物冷轧堆前处理工艺试验与应用》;宋心远的《弹性纤维纺织品的弹性、染整加工和助剂》;丁颖、蔡再生、沈勇、周晓英、王黎明、秦伟挺的《改性木棉纤维活性染料染色工艺研究》;陈荣圻的4 篇《低碳经济下再论活性染料短流程湿蒸轧染染色工艺》、《低碳经济下碳标签机制实施》、《有机螯合物及其环保型品种的开发》、《无卤膨胀型阻燃剂的研究与开发》;唐菲菲、葛凤燕、叶璐、蔡再生的《羧基荧光素的染色性能研究》;张振华、汪永明、魏奕雯的《芳砜纶与羊毛混纺纱的生产要点》;黄茂福的《支化聚合物的发展及其在染整中的应用》;夏美娣、武祥珊的《提高印花产品准样率技术与管理》;唐增荣的3 篇《各种印花用白地防沾污皂洗剂》、《环保型拔染印花的研制与应用》、《针织物印花技术的发展趋势》;刘

治禄、周惠祥、吴培莲、陈一的《分散染料失风变色机理探讨》;黄璐、蔡再生的《苯乙烯改性静电植绒粘合剂SA 的合成及应用》;王中夏、叶志行的《精细花纹图案的制版点滴》;高铭,鲍萍的《 国际买家功能纺织品质量要求》;杨栋樑的2 篇《构筑超分子结构的环糊精及其在染整加工中的应用》和《纺织品疏水化技术的进展与分析》;姜兴华、顾丽华的《动态泡沫发生器在高粘度下工艺参数设定与实测之间存在原因分析》;卞学海、赵亚萍、蔡再生的《纳米Fe3O4 颗粒及其磁性流体的制备与研究》;孟云、赵亚萍、

蔡再生的《银/聚苯胺/锦纶织物表面化学沉积镍及表征》;阎坤、徐壁 、葛凤燕 、蔡再生的《表面改性前后Ⅱ-型膦酸铵阻燃剂效果及手感性能研究 》;李勇、薛继凤、李慧霞、张庆的《生化染整技术在针织加工中的应用》;凤平、钱进南、李慧霞、张庆的《生化染整技术在机织物加工中的应用及节能减排效果》;谈仲亨的《全覆盖涂料染色显著提高深中色染色牢度》;董红霞的《高耐洗涤性抗菌棉纱的制备和工艺研究》;钟博文的《环保节能的COOLTRAS 冷转移印花的技术创新》;董家瑞的《调温纺织品的开发与应用》;吳庆元、孙慈忠、吴晓雁、杨永许的《涂料染纱― ― 一种节能、降水、少污、减排的新型染色工艺》;

吳文浩、张庆、董服龙、李慧霞、姚晓静、苏玲的《含维生素与有机锗材料的保健纺织品产业化开发技术》。

毛蔴专业委员会也积极组稿,会员纷纷投稿。有的会员一人就投了多篇论文。送来的26 篇论文是:方磊、何春泉的《浅析嵌入式纺纱技术》和《利用嵌入纺开发新型纱线》;戴自怡、王林尧的《环锭纺加捻机理力学分析及半紧密纺纱技术研究》;朱庆芳、那晶、沈美华的《含炭聚酯纤维的定性分析研究》;兰红艳的《芳砜纶纤维在毛纺上的应用》和《阻燃纤维的分类与应用》;薛丽云的《活性染料及其耐光色牢度的探究》、《变色材料以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美国、欧盟、日本色牢度检测要求浅析》;武达机的《非硅为主体的动态消泡微乳液及其制作方法》;寿逸民的《毛C-07 型自调匀整器的安装调试和维修保养及改进》;何春泉、周勤谦的《缆型纺纱技术苎麻纺纱中的应用》;戴自怡、刘晓霞的《形状记忆合金纺织品及其开发》;张怡的《再生蚕丝蛋白纤维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沈文佳的《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检测中预处理方法的探讨》;戴自怡的《炭纤维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兰红艳、方磊的《智能调温纤维的产生与发展应用》和《芳砜纶分束纺纱线的开发》;何春泉的《解读扭妥环纺》和《“半精纺”论析》;刘世瑞的《气流聚槽型紧密集聚纺纱装置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张延辉、兰红艳的《莱竹纤维/羊毛混纺强捻纱织物的开发》和《织物起毛起球的影响因素与预防》;兰红艳、方磊、张延辉的Lyocell 竹浆纤维喷气涡流纺纱及其针织物的开发》;何春泉、兰红艳的《浅析“半精纺”中梳并联合》;阎玉山的《毛精纺织物的英

式湿整工艺》。

纺器专业委员会送交的18 篇论文有:来可华、陈鹰、王林的《我国涤纶短纤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肖海燕、赵炯心的《PET 的非等温冷结晶动力学研究》;来可华、陈鹰、肖海燕、邬健康的《浅谈我国再生PET 短纤维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前景》;陈鹰的《新型再生瓶片纺高强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技术特点分析》;肖海燕、来可华、陈鹰、许云华的《瓶片再生高强PET 短纤维成套设备生产和技术的研发》;毛立民的《特吕茨勒双转筒式精梳机专利技术工艺可行性分析》;罗军的《织造设备的技术进步》;严纪琴、王宝昌的《圆柱齿轮传动比对机构横向尺寸的影响》;李光荣、陈斌、段隆江的《高速卷绕头控制方式》;马彬、陆秀梅的《集体落纱高速锭子的设计》;陈斌、段隆江的《卷绕头的恒线速度卷绕》;陆亚明、王丹的《棉纺信息化系统建设中的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周晓红的《CAPP 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沈伟信的《环锭细纱机的创新与发展》;陆贺卿的《B&R 控制系统方案在带集落紧密纺长车细纱机上的设计》和《Co-TrustPLC 在棉纺细纱机控制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张明欣、刘旭明的《基于PDM 的装配CAPP 系统在集体落纱长细纱机生产制造中的应用》;李佳艳的《环锭细纱机纺纱留头率的探究》。

服装专业委员会送来了15 篇论文:冯 宪的《对打造服装顶级品牌问题的一些思考》、《论纺织产业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和《世博会对纺织服装业创新发展的启迪》;王蔚青的《关于上海服装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若干思考》;徐则勤的《男衬衫款型与号型规格及下摆样式的配伍》;徐则勤、刘静茹的《北京奥运会技术官员体型判别和正装版型研究》;陈莹的《对服装创意设计的思考》和《论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邵家瑜的《国外纺织服装循环利用现状》;阿阳、郭川川、朱谦、张斌杰的《GB 18401 新老标准的比较》;阿阳的《生态纺织品与纺织产品基本安全项目检测》;朱毅峰、徐慧君的《消防员灭火防护服的一体式结构和多项款式设计》和《对消防员灭火防护服复合面料的再研究》;舒宁华的《服装检测流程及客户服务平台的应用》;施琴的《我国服装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及重点项目》。

丝绸专业委员会送来了8 篇论文:李苑蔚的《2011/12 秋冬童装流行趋势》;傅继萌、周士伟的《高空翼伞绸544PG 的研发》;钱灏的《浅谈数码印花在印染上的运用》;裘愉发的《醋 酯 丝 产 品 的 开 发》和《远红外纺织品》;黄莉丹的《环保纺织品,绿色新风尚》;戎志彪的《涤纶仿真丝织物的防拔染印花工

艺的研究》;徐霞的《Lyocell 与棉混纺的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和探讨》。

针织专业委员会递交的7 篇论文是:罗有全的《台车的创新改进》;薛继凤、李颖君、李勇、张庆、王卫民的《棉针织物节能减排染整技术的应用与效果》;王道兴、刘相果、胡立成的《压电陶瓷贾卡经编控制系统》;林云苍的《经编新面料开发中的线圈张力作用》;张佩华、蔡再生、曹春祥、薛继凤、王卫民、奚卿、王宝华的《纳米抗菌/自清洁复合功能整理针织产品与性能研究》;任海舟、黄翔、顾维铀、王黎群的《简述屏蔽纺织品德开发》;顾维铀、黄翔、任海舟、王黎群的《双面异原料针织内衣面料开发》。

家纺专业委员会递交的5 篇论文是:王爱兵 、陈邦伟的《家纺行业营销渠道策略创新》;江春、王爱兵、陈邦伟的《对功能性家用纺织品价值工程的分析》;陈平、王传忠、胡益飞、高海江、余珊的《环保低温自交联固色剂TD 的研究与应用》和《无甲醛(环保)低温型粘合剂BS 的研究与应用》;孙稚源的《珍珠纳米整理剂在织物防紫外线整理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专业委员会送交的3 篇论文是:官洪运、蒋静学、范泳文、刘杰的《时频分析方法在燃烧音频信号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和《基于自适应IIR 陷波器的声反馈抑制方法》;官洪运、邬晓琳、许文杰、王鹏程《红外图像型测温中距离与像素间定量关系的研究》。

能源空调环保、化纤、非织造等专业委员会也递交了7 篇论文:分别是王宇、徐竞成、李健的《组合工艺在印染废水回用处理中的应用》;金文海、施凤甡的《旋转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工艺优化及烟气实测分析》;许丽洁、周亚素 张根祥的《椭圆管在水膜作用下的换验证热性能实验研究》;吴定元的《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曾伟城、沈志相的《风冷螺杆式冷水机组在核电领域的应用案例》;陈玉伟、魏朋、王依民、王心航,甘海啸、倪建华的《热致性液晶聚芳酯纤维的制备与结构研究》;王秋蓉的《着

眼行业发展 推进标准工作》。

东华大学各学院也早早递交了论文,分别是:王娜、王先锋、丁彬、俞建勇、孙刚的《基于PA-66 纳米纤网的3D 高效颗粒过滤膜研究》;蒋金华、陈南梁的《织物预型件结构参数与二维渗透性的关系》;刘晓燕、张忠胜、于伟东的《柔性纺织材料的弯曲疲劳研究》;刘丽芳、王倩丽、夏兆鹏、俞建勇、程隆棣的《高档服装和家纺用脱胶黄麻纤维的物理精细化处理》;杜劲松、陈哲的《解决智能化服装纸样设计中的款式多变问题》;尚珊珊、郁崇文的《喷气涡流纺涡流管喷孔参数的优化》;尚珊珊、胡碧玉、郁崇文的

《温湿度及回潮率对喷气涡流纺粘胶和涤纶可纺性的影响》;崔红、肖志永、郁崇文的《自捻纱的捻度分布特征分析》。

论文征集工作截止后,经办公室整理汇总,现已由“东纺明珠奖”专家评审组进行分组评审之中。让我们一起期待出色的科技创新成就奖和优秀论文的诞生。

来源:办公室
关闭窗口
 
 
 
 
 
 
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32907号 访问人数:
Copyright©2005 Shanghai Textile Engineering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