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专业 化纤专业 纺机纺器专业 能源环保专业
丝绸专业 服装专业 家用纺织专业 产业用纺织品专业
电子信息专业 针织专业 标准检测专业 首届在线学术论坛
首页
组织机构
学术交流
科学普及
咨询服务
会员之家
邮件系统
信息专栏
联系我们
 
  专业委员会页面导航
 
纺织专业 化纤专业
纺机纺器专业 能源环保专业
丝绸专业 服装专业
家用纺织专业 产业用纺织品专业
电子信息专业 针织
标准检测专业
  友情链接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东华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纺织工程学会举办第五届“东纺明珠奖”优秀论文演讲会
   正当科技社团会员日到来之际,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第五届“东纺明珠奖”优秀论文演讲会于12月8日下午一时在学会报告厅举行,来自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和大块的近70位新老会员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学会学术部郁崇文部长主持了本次会议,马平春副理事长与会。此次以“传承经典,推进创新”为主题的优秀论文演讲会,原本就是学会今年开展的第五届“东纺明珠奖”评选活动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已被列入相关工作计划之中。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学会曾专门召集学术部及办公室相关成员开会,详细拟定有关工作内容、操作议程和实施细节,为开好此次会议奠定了扎实基础。

共有5位嘉宾在会上演讲,他们主要作有关论文内容的介绍与解读。这些论文均参加了学会第五届“东纺明珠奖”优秀论文推荐上报和评比,获得各专业委员会、大块及学会评审专家组的认可,可谓是既富有各自专业领域的研究特色,又属于好中选优。为了体现公平、公正,演讲顺序采取现场抽签而定。来自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的王爱兵作了题为“红外光谱法分析袋式除尘器滤袋强力损失”的演讲;来自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的李红杰作了题为“再生涤纶鉴别研究”的演讲;来自东华大学的马春杰作了题为“光湿作用下消防服色彩与使用性能的关系”的演讲;来自太平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的袁松鹤作了题为“电锭细纱机高速纺纱实践分析”的演讲;来自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的孔彩珍作了题为“差别化多元功能涡流纺产品开发及应用”的演讲。这些演讲均采取与PPt演示同步的方式,比较生动地展示了各自专业的研究过程与成果,强化了直观性,让与会者容易理解和知晓,受到大家的欢迎。

为了提高与会者的专注度,这次演讲会采取了“参与者都是评委”的做法。即会议为每位参与者提供了一张评分表,要求大家在演讲过程中全程认真聆听,并根据演讲内容、PPt展示效果、语言流利生动程度以及时间控制准确等四方面要求进行评判,进行相互比较,需从5位演讲嘉宾中勾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两位,以便为评选提供依据。个人评分表汇总后得票数最多的前两位演讲嘉宾将获得一、二等奖,而投票结果与获奖结果相一致的与会者,每人也可获得一份奖品。由于采取这样的方式,调动了与会者的参与热情,他们均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并在5位演讲嘉宾的演讲全部结束之后进行勾选,表明自己的选择。

在等待计票结果揭晓阶段,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冯宪还向与会者通报了第五届“东纺明珠奖”优秀论文产生的过程,他从论文推荐上报情况汇总、初评情况介绍、二等奖以上优秀论文复评情况、论文评审最终结果等几方面做了介绍,并宣布了学会评审专家组作出的第五届“东纺明珠奖”优秀论文各个级别的评审结果,宣读了获得二等奖的16篇论文的标题,最后还强调评审结果要待学会常务理事会审定、公示通过后生效。

经过统计汇总,在本次演讲会现场交流环节,来自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的孔彩珍获得了一等奖,来自太平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的袁松鹤获得了二等奖,其余3名演讲嘉宾获得了三等奖,与会者以鼓掌的方式对他们表示祝贺,学会副理事长马平春和学会学术部部长郁崇文为他们颁奖。同时,还有11位与会者因个人评分结果接近于最终评选结果,马副理事长和郁部长也为他们颁发了奖品。马副理事长还在会上发表讲话,他感谢演讲嘉宾的精彩表现和大家的积极参与,感谢学术部和办公室的辛勤工作,使得本次演讲会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目标。马副理事长强调,举办这样的演讲会,所谓的“传承经典”就是要把已坚持了五届(每两年一届)的“东方明珠奖”评比活动继续办下去,让它能够成为激励广大会员,尤其是年轻会员献身科技、多出成果的一个舞台;所谓的“推进创新”就是要结合上海打造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形势发展需要,结合上海纺织行业目前的实际情况,采取新形式不断加大优秀论文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以便能够更好地推广应用,为行业创新发展增添新动力。他表示就此而言,本次演讲会不失为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纺织工程学会此次举办第五届“东纺明珠奖”优秀论文演讲会,也丰富了本学会科技社团会员日的活动内容,为其添加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来源:学会办公室
关闭窗口
 
 
 
 
 
 
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32907号 访问人数:
Copyright©2005 Shanghai Textile Engineering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