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 “双碳” 战略,推动纤维材料产业绿色低碳转型,7 月 24 日至 25 日,由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与东华大学联合主办的 “2025 年绿色低碳可持续纤维材料发展论坛” 在东华大学顺利召开。本次论坛以 “绿色低碳可持续纤维材料创新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及未来挑战” 为主题,通过闭门会议与大会报告相结合的形式,汇聚化纤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领域的 300 余位代表,共话行业绿色发展路径,为 “十五五” 期间纤维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凝聚共识、明确方向。
闭门会议聚智:复盘 “十四五” 成果,锚定 “十五五” 方向
7 月 24 日下午,论坛闭门会议率先在东华大学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召开。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平春在致辞中表示,学会作为连接产学研用的桥梁,始终致力于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搭建交流平台,本次闭门会议旨在聚焦 “十四五” 成果总结与 “十五五” 规划制定,凝聚各方智慧为纤维材料绿色可持续发展献言献策。
会上,14 位来自高校、企业、协会的代表围绕生态环保、减碳节能、绿色纤维研发、循环再利用及标准体系建设等议题深入探讨,其中部分代表提出需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以降低绿色转型成本,还有代表建议建立跨区域的资源回收网络提升循环利用效率,也有代表强调需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市场推广机制以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李德利总结 “十四五” 期间行业在产品结构优化、能耗双降、标准初建等方面的显著成果,同时指出头部企业亏损压力、小规模企业技术经济性不足等挑战;东华大学王华平研究员等专家则强调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的核心作用,呼吁突破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生物基材料产业化等关键瓶颈。
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全程参与讨论梳理,推动各方就 “十五五” 五大核心任务达成共识:能源低碳转型、能效提升与产能升级、绿色产品体系构建、资源循环利用攻坚及绿色制造支撑强化。学会领导表示,这些共识将为行业 “十五五” 规划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学会也将持续推动成果转化与落地。
大会报告赋能:前沿技术与实践碰撞,共探转型路径
7 月 25 日,论坛大会报告吸引了 300 余位代表参与,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平春主持,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东方国际集团党委副书记薛继凤,学会副理事长、东华大学副校长陈革出席并致辞。薛继凤指出,在全球绿色贸易壁垒升级与 “双碳” 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绿色低碳已成为纤维行业核心竞争力,学会将充分发挥产学研人才集聚优势,推动行业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助力先进纺织业高质量发展;陈革则表示,学会与高校将深化合作,通过学科融合、跨界交流,共建国际一流研发平台,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
大会报告环节分别由东华大学研究员王华平、副教授吉鹏主持,11 位专家学者聚焦前沿技术与产业实践展开分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张传雄主任提出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闭环技术体系,推动原料、制备、加工全链条低碳转型;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赵黎明教授在《生物基尼龙聚丁内酰胺》报告中指出,基于非蛋白氨基酸的生物基聚丁内酰胺具有因超高氢键密度带来的优异结晶性、近棉的吸湿性和 60~70 MPa 的力学强度,核心优势是完全生物可降解性(区别于普通聚酰胺及 PLA/PBS),其原料通过高效发酵与酶催化获得,经纯化后采用阴离子开环聚合实现连续生产,应用广泛,已建成中试线、规划万吨级产能且拥有 50 余项专利,未来重点突破热加工窗口及湿纺产业化;南京工业大学李振江教授指出,我国化工产业面临石油高依存度挑战,亟需发展生物基材料,虽其存在成本高、转化复杂等问题但在高端领域易率先应用,需融合化学与生物方法及开发新工艺应对挑战,团队在相关材料产业化上取得突破并强调过程强化技术及产学研的重要性。江南大学吴敬教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朱锦研究员等分别介绍生物制造技术在聚酯废弃物再生、生物基呋喃聚酯研发中的突破;东华大学王华平研究员论述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纺织业面临严峻减排压力,纤维行业可通过原料可持续化、制造清洁化、循环再生化三大路径推动低碳转型,并举出企业实践案例,还指出未来趋势应聚焦能源资源融合创新等方面以通过技术协同实现 “双碳” 目标;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陈斐正高工则从绿色服务链角度,提出以碳足迹评估、ESG 披露赋能企业降碳的实践路径;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李德利探讨《“废纺 - 纤维” 纤维材料可持续创新发展》时指出,作为全球最大化纤生产国,我国循环再利用纤维在原料结构、技术路线上有明确发展方向,且在政策驱动下正构建相关体系,未来将聚焦产业生态构建并与生物基材料协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国化上海纺科院江版纺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李红杰在介绍《国内外绿色纤维标准解读》时指出,绿色纤维标准体系以全生命周期评价为核心,国内外标准各有侧重,可降解有明确标准要求,且未来趋势聚焦清洁能源、生物基材料创新及数字化追溯以深化绿色制造;苏州宝丽迪功能材料研究院陶慷院长强调,公司专注绿色低碳母粒研发,以技术创新驱动行业升级,通过多项技术突破实现减排节水等环保效益及性能提升,加大研发投入并布局市场,深化技术路线以践行环保与高值化共同发展;浙江嘉华特种尼龙有限公司沈俊超副总经理指出,公司以 PRUECO®OCEAN 技术引领海洋尼龙再生工艺,通过化学法回收海洋废弃物再生为高纯度单体实现无限制循环,具有显著减排节能效益且获相关认证,创新溯源技术并推动产业闭环循环以降低生态足迹。
作为论坛主办方,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全程统筹报告环节,确保内容覆盖生物基材料、循环再生技术、标准体系、企业实践等全维度,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 “技术 + 产业 + 政策” 深度融合的思想盛宴。
凝聚共识开新局:学会引领搭建平台,推动行业绿色跨越
论坛期间,与会各方在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东华大学的协调推动下达成多项共识:一是需构建技术攻关 “联合体”,集中突破废旧纺织品成分识别、生物酶解规模化等 “卡脖子” 环节;二是要创新商业模式,通过品牌赋能、闭环试点让绿色产品 “有利可图”;三是完善绿色纤维标准与认证体系,加快与国际规则接轨;四是深化产学研融合,培养熟悉 ESG、碳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表示,本次论坛是学会服务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实践。未来,学会将以本次论坛共识为起点,持续发挥平台优势,推动构建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机制,助力纤维材料产业加快能源低碳转型、资源循环利用与技术创新突破,为中国从 “化纤大国” 迈向 “化纤强国” 贡献学会力量。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纤维材料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彰显了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在凝聚行业智慧、推动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作用,为行业在 “十五五” 关键期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